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十一五”花卉产业发展成就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问题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二、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编制依据
第四节 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指标
三、主要任务
第三章 区域布局
一、南部地区花卉产业集群
二、中东部沿海地区花卉产业集群
三、西北部地区花卉产业集群
第四章 建设重点
一、花卉产业提升工程
二、现代花卉生产示范工程
三、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四、花卉产业链延伸工程
五、闽台两岸花卉合作交流工程
六、社会化服务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保障
二、财政支持保障
三、科技支撑保障
四、人才队伍保障
五、社会服务保障
附件
1.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图
2.福建省花卉产业分类别总规划表
3.福建省花卉产业分地区分类别产值规划表
4.福建省花卉产业分地区分类别销售额规划表
5.福建省花卉产业(种植)分类别规划指标表
6.福建省花卉产业(种植)分地区规划指标表
7.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工程一览表
前 言
花卉产业是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指出,发展花卉产业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1997年,省委、省政府就将花卉产业列入我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定科学合理的《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省建设目标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编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由省林业厅牵头编制,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与保障措施,体现花卉业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规划期内政府引导和推进福建现代花卉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林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十一五”花卉产业发展成就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围绕生态文明和“森林福建”建设,我省花卉产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创新提升栽培技术,巩固拓展销售市场,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拓展、花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一)产销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花卉销售额年均增长13.27%。据不完全调查,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2.64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253.79万平方米),总产值153.86亿元,实现销售额92.27亿元(其中:圃地销售额48.17亿元),出口创汇5443万美元,圃地销售额1.483万元/亩(全国平均值为0.575万元/亩),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漳平永福、龙海九湖、漳浦沙西、漳浦官浔、清流嵩溪、连城朋口等花卉主产区的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来自花卉产业。花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二)区域特色更加鲜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漳州九湖、漳浦马口、漳浦沙西、漳平永福、福州南屿、南靖丰田、南安霞美等多个花卉产业群雏形,它们各自集结了数十家花卉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特色花卉生产区。截至2010年底,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或年花卉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县(市、区)已达15个;全省获得国家级“花木之乡”称号的县(市、区)、乡(镇)已达10个。龙海的水仙花和多肉多浆植物、漳浦的蝴蝶兰和人参榕盆景、南靖的墨兰与金线莲(花叶开唇兰)、连城的建兰与寒兰、漳平的西洋杜鹃与君子兰、武平的富贵籽、延平的百合花、浦城的丹桂、闽侯的异叶南洋杉盆景和花灌木、清流的鲜切花和观赏苗木等一批特色花卉产品在国内外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盆栽花卉快速发展的同时,观赏苗木蓬勃兴起。2010年全省观赏苗木产值已达到48.58亿元,销售总额达36.09亿元,产业规模已接近盆栽花卉,超过盆景、鲜切花、食用药用与工业用花卉等,跃居第二位。而依托观赏苗木兴起的园林绿化产业发展更为迅速,2010年全省园林绿化工程产值达110.6亿元,其中,工程用花产值达26.6亿元。
专栏1 名词解释 花卉泛指通过人工引种繁殖,栽培于室内外,具有观花、观叶、观果、观茎等观赏价值的植物。 花卉产业即指将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切花切叶、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子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种球用花卉等作为商品进行研究、培育、种植、贮运、加工、销售以及以花卉为主体的城乡绿化、休闲旅游与花卉生产设施设备、花卉园艺资材的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广义的花卉产业通常还包括观赏用的鱼、鸟、虫以及赏石、根艺等相关产业。 花卉产业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益于绿化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新兴产业。 |
“十一五”期间,全省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形成“科教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引进和选育出了蝴蝶兰“天宝红”、“空港枫叶”、切花赫蕉“火红鸟”、向日葵“闽日1号”、“闽葵3号”等一批新优品种(品系),推广了组培快繁、花期调控、专用基质、专用肥料、采后处理、冷链运输等一批新技术,制定和实施了《观赏棕榈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等级》5项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名贵国兰品种的快繁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等14项花卉科研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围绕主推品种、关键技术培训了1万多人次从业人员,全省花卉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主要产品的商品率较“十五”期末提高10%~30%。
专栏2 福建省重点花卉产区 | ||||
设区市 | 县(市、区) | 面积(亩) | 销售额(万元) | 备 注 |
福州 | 闽侯 | 16610 | 29785 | |
漳州 | 龙海 | 28549 | 60035 | |
漳浦 | 53040 | 60650 | ||
南靖 | 3868 | 98080 | 含金线莲50100万元。 | |
泉州 | 南安 | 11140 | 15200 | |
永春 | 10160 | 8520 | 含金线莲720万元。 | |
三明 | 清流 | 39700 | 30500 | |
三元 | 23900 | 7320 | ||
永安 | 12300 | 7560 | ||
明溪 | 37949 | 59360 | 含红豆杉盆栽58000万元。 | |
南平 | 浦城 | 35500 | 13700 | 不含丹桂深加工产值。 |
顺昌 | 12060 | 7550 | ||
龙岩 | 连城 | 10500 | 24500 | |
漳平 | 19850 | 29775 | ||
武平 | 10086 | 16787 | 含金线莲4900万元。 |
专栏3 花木之乡 | |||
地 区 | 荣誉名称 | 命名单位 | 命名时间 |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 | 中国花木之乡 | 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 | 2000-06 |
漳浦县 | 中国花木之乡 | 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 | 2000-06 |
漳浦县沙西镇 | 中国榕树盆景之乡 | 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 | 2000-06 |
龙海市九湖镇 | 中国水仙花之乡 | 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 | 2000-06 |
漳平市 | 中国花木之乡 | 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 | 2000-06 |
漳平市永福镇 | 中国杜鹃花之乡 | 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 | 2000-06 |
南靖县 | 中国兰花之乡 | 中国特产委员会 | 1999-02 |
清流县 | 中国桂花之乡 | 中国经济林协会 | 2008-08 |
清流县 | 中国罗汉松之乡 | 中国经济林协会 | 2008-08 |
清流县 | 中国绿化苗木之乡 | 中国经济林协会 | 2008-08 |
浦城县 | 中国丹桂之乡 | 中国经济林协会 | 2007-01 |
顺昌县 | 中国四季桂之乡 | 中国经济林协会 | 2009-10 |
连城县朋口镇 | 中国兰花名镇 | 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 | 2010-12 |
“十一五”期间,我省花卉品牌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先后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称号,花卉驰名商标数占全国的二分之一。花卉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增长,全省共有8200家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和350多家城乡园林绿化企业,其中大中型花卉生产经营企业276家,一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28家,二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126家,花卉专业户30200户,涌现了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世景园艺有限公司、泉州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兆翔花卉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市宏盛贸易有限公司、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漳州百花村花卉市场、厦门厦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福州绿榕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花卉企业。许多企业开始全国性产销布局,向“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迈出关键步伐,并在全国范围确立竞争优势。
(五)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闽台合作不断深入
“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启动了龙海、武平、清流、漳平、南靖、漳浦和延平7个县(市、区)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共投入资金8068.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950万元,建设了34473平方米标准温室及1030.4亩标准钢架大棚,大大地提升了项目县花卉设施栽培水平,培育壮大了一批花卉企业,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花卉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闽台花卉合作交流不断深入,100多家台资花卉企业先后落户福建,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闽台花卉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台商在闽创办的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景堂花卉有限公司、厦门菩提花卉有限公司、清流森源兰花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多芬园艺有限公司等已成为福建花卉业的重要力量,为推进福建花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六)花卉产业链不断延伸,花事活动持续高涨
“十一五”期间,不仅花卉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而且产业链不断完善与延伸,传统的种子种苗生产、花卉种植加工、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等环节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确,协作更加流畅,而与此相关的一批花卉加工、花卉进出口贸易与园艺资材生产企业迅速发展,晋江明发工艺有限公司、福建省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爱垦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声春现代园艺有限公司、厦门江平生物基质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富森园艺制品有限公司、漳浦仂元工业有限公司等闻名全国,新型棚室、设施、机具、器材、专用肥药、农膜、基质等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花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三届中国福建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和五届台湾?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并组织参加了两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五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销会和三届荷兰国际花卉园艺展等国内外重大花事活动,通过举办和参加花卉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了对外交流合作,宣传了福建花卉与福建花卉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了“闽花”市场占有率。
专栏4 “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花卉科技成果名录 |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度 |
亚热带花卉果树良种引进筛选及示范栽培研究 | 漳浦农业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 二等奖 | 2006 |
漳平杜鹃花栽培技术规范及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应用 | 漳平市创绿园艺有限公司等 | 二等奖 | 2006 |
名贵国兰品种的快繁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 | 漳州森晖兰花产业有限公司等 | 二等奖 | 2007 |
福建省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保育及开发应用研究 | 福州树木园管理处等 | 二等奖 | 2007 |
“武夷寒兰”优良品种选育与高效繁育技术 | 漳州森晖兰花产业有限公司 | 三等奖 | 2007 |
福建山樱花野生群落特征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 福建省花卉研究中心等 | 三等奖 | 2007 |
鹤望兰切花标准化栽培与保鲜技术研究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 | 三等奖 | 2007 |
圆齿野鸦椿生物学特性及苗木繁育技术研究 | 福建农林大学等 | 二等奖 | 2008 |
蝴蝶兰品种引进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 | 二等奖 | 2009 |
切花用向日葵品种选育与推广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三等奖 | 2009 |
赫蕉切花新品种引(育)种与种苗繁育 | 漳州市金銮园艺有限公司等 | 三等奖 | 2009 |
景观型南方红豆杉良种繁育及园林应用研究 | 福建农林大学 | 二等奖 | 2010 |
园林绿化(花卉)引种选育与栽培及应用评价研究 | 福州植物园等 | 二等奖 | 2010 |
木本切花植物—龙船花的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 |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 | 三等奖 | 2010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花卉充分利用了自然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花卉产业链和相对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表现为种植业发达,但市场流通、配套资材发展落后,特别是缺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交易与高效物流体系,花卉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花卉交易方式落后;盆栽花卉和绿化观赏苗木多,鲜切花少;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省花卉产业存在低、小、散等现象;机械化、设施化程度低;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小企业数量众多;生产和经营依靠单兵作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产量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尽管省级财政和一些地方财政加大了对花卉科技的投入,但与迅速发展的花卉产业还不相匹配。特别是我省现有的7100多种花卉与观赏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主要商业化栽培品种依赖进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定通过的花卉新品种共有244个,而我省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卉业恢复发展以来,花卉业的发展一直受困于生产用地没规划保证,无法享受粮食、蔬菜等其它种植业在用水、用电、贷款、保险、能源补助等方面的政府优惠政策,花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花卉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能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产业联盟或专业合作社。行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而生产者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信息通道不通畅,盲目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一是国内外竞争不断加剧。花卉业相对于其它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花卉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花卉业的发展,周边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西等由于政府的重视,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花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导致我省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二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花卉生产的土地、人工、生产资料等成本不断攀升,而产品价格得不到同步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一些台资、港资、外资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内陆省份,给福建花卉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是国际贸易壁垒仍十分严重。自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省的花卉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并已成为推动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土花卉产品和市场,纷纷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为由,用严格的绿色壁垒替代关税壁垒和一般非关税壁垒,对所进口的花卉商品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技术贸易壁垒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对“闽花”保持和拓展国际市场份额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阶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花卉产业发展在迎来更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一是全球产业格局发生有利变化。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花卉产业得到进一步优化,花卉产业已初步形成制种、种苗、成品、加工、拍卖等环节相互独立、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链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和精品化成为发展主流。同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资金、品种、技术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花卉生产中心持续向成本低、资源广、自然条件更适宜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花卉生产国和消费国,客观上有利于我省花卉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国内宏观环境将更加优越。中央提出林业“双增”计划,把加快林业发展推向了重要战略位置。目前,全省上下正在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的小城镇建设、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花卉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三是闽台花卉产业合作交流渐入佳境。我国台湾地区的花卉产业链完备、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市场开拓能力很强,其品种、技术和资金优势明显,但台湾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高,市场狭小。随着闽台经贸合作的推进,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在闽台农业合作的大框架下,我省与台湾花卉产业的合作将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与台湾大型花卉企业的合作,作为台湾花卉生产外移的主要承接地,我省花卉企业可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品种、技术、销售和资金支持,从而推进海峡两岸花卉产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四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花卉产业的拉动。目前,福建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借助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省社会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繁荣,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对花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海西现代林业和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按照“深化改革,整体推进,转型升级,增收惠民”的基本要求,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扶持的发展道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种植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做强种植业,发展加工业,培育服务业,构建现代花卉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推动效益增长和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花农增收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现代花卉业。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原则。继续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全国时尚盆花与观叶植物优势地位,兼顾切花、盆景、观赏苗木和种苗(球)的发展,着力打造厦门-漳州-龙岩时尚盆花与观叶植物产业带、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绿化苗木与盆景产业带和福州-三明-南平-宁德鲜切花与食药用花卉产业带,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三是坚持科技兴花,自主创新原则。着力整合科技力量,建立运作良好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贡献率,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特色优势,集聚发展原则。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引导产业整合集中,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优势主导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五是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着力推广设施栽培、基质栽培、微(滴)灌技术、地膜覆盖、雨水回收利用等环保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是坚持文化促进,协调发展原则。继承发扬传统花文化,不断丰富花文化时代内涵,把花文化建设与休闲观光、森林人家、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花文化建设带动花卉消费增长,服务生态省建设。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闽委〔2009〕44号)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闽委发〔2003〕6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0〕20号)
《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四节 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规划实施,自主研发能力得到加强,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实力巩固提升;区域特色更加鲜明,区域分工更加合理,区域品牌更加强劲;产业链得到延伸和完善,花卉一、二、三产有机联动,基本建立起运转高效的花卉科技创新体系、生产示范体系、精深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福建特色的目标。
二、具体指标
从现在起到2020年,采取“两步走”战略。
到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1万公顷),花卉产值达500亿元,实现销售额达300亿元,花卉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培育、开发新品种10~15个,从业人员达60万人,花农人均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初步建立起种质资源创新体系、优势花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科研与生产互动互惠的研发、推广、培训体系以及统一规范的花卉市场和流通网络,基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建立起机构完善、高效运行的产业体系。
到202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2万公顷),花卉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额达600亿元以上,花卉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培育、开发新品种20~30个。从业人员达80万人,花农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2倍以上。初步形成包括生产供应、包装运输、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科研培训、以及对各个产业环节的配套服务在内的产业集群;聚集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并造就一支能够应对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实现产品多样化,信息有效化、储运便捷化、服务专业化和营销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花卉生产经营体系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花卉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型花卉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各类高端精品花卉。积极发展水仙花、中国兰花、榕树盆景、杜鹃花等传统特色花卉生产,大力扶持发展蝴蝶兰、杂交兰(小花型大花蕙兰)、富贵籽等新优盆花及鲜切花、荫生观叶植物、沙生植物、观赏苗木的新优品种专业化生产。
——坚持外向型高端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设标准化的花卉产品出口基地,实现花卉生产提质增效。完善花卉产品出口的配套服务,构筑花卉出口绿色通道。
——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在加快发展食用、药用和工业用途花卉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瞄准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新兴潜力市场,抓住现代人“饮食回归自然”需求,开发以花卉产品为原料的工艺、食品、化妆、医疗、保健品等,鼓励对花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发展花卉相关产业。支持发展具有福建特色与优势的金鱼、赏石与根艺等,鼓励发展多元化的花卉休闲产业,构建完善的“闽花”产业链。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设“闽花”品牌体系,支持“闽花”品牌的营销推广。鼓励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十二五”期间力争再创2~3个全国花卉驰名商标,2~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加大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力度,支持现代花卉生产企业注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加强花卉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与售后服务。
——发展现代花卉示范园区。在全省规划发展一批现代花卉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独特作用,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发挥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在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变。
(二)构建花卉研发创新体系
——强化优势栽培品种自主研发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加强品种和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开展名特优新品种引进消化与吸收再创新,力争每年推出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每年引进推广国内外优新品种10~20个。
——加强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推广。针对福建主要花卉栽培品种,深入开展花卉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主要栽培花卉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与产品质量标准的研制,构建福建特色花卉标准化生产体系。
——鼓励开展专用设施与配套技术研发创新。积极开展花卉生产设施设计和建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持续推进花卉产业配套技术创新,重点支持花卉生产基质、花肥花药、采后保鲜处理、冷链物流设备等关键环节配套技术研创。
(三)完善花卉市场流通体系
——打造一级花卉交易市场。扎实推进荷兰花荷花卉拍卖市场亚洲鲜花植物拍卖中心项目,支持漳州?海峡西岸花卉世界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花卉企业长期入驻,推行大宗花卉产品、花卉精品的拍卖与远程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
——规范二级花卉综合市场。统筹整合我省现有花卉市场资源,规范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区域集散市场和城乡消费市场,重点支持以个体经营为主、集批发和零售于一体的花卉综合交易市场建设,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花卉交易和消费需求。
——建设花卉专营网络和零售业态。引导建设花卉品牌园艺中心,开展花卉产品、花卉资材的销售及花艺设计等花卉文化创意服务项目。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发展针对个人消费和小规模集团消费的终端零售交易,规范并支持花卉租摆服务、园艺超市、花卉工艺坊等新兴零售业态发展,积极推广花卉与其他商品联合营销的销售模式。
——完善花卉专业物流服务。支持一级花卉交易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区域集散市场建设专业化冷链运输体系、包装与储运信息系统等物流服务体系。完善花卉综合市场配套体系建设,规范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管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四)优化花卉消费环境体系
——支持传统消费升级发展。加强国内外交流,促进消费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推进食用、药用花卉的应用开发与服务,培育发展特色消费市场,全面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鼓励花卉文化创意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花卉文化推广活动,深入挖掘花卉文化内涵,开发花卉文化创意产品,提供花卉礼仪、花艺表演、花艺工程等多种服务,引导花卉消费。
——引导花卉旅游体验消费。推动花卉产业与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广花卉观赏、花卉采摘等特色旅游,鼓励建设一批花卉主题公园和花卉景观观赏区。
——举办丰富多彩的花事活动。举办好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和两年一届的中国福建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鼓励花卉主产区创办各种专业花卉展览(展示)会和花卉文化交流节,积极参加或申办各种国内外大型花卉展会。
(五)创新花卉产业组织体系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组建花卉研究专业机构,支持花卉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扶持“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推进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依托花卉行业协会,加强花卉产业的国际及闽台交流合作。扶持发展各类花卉细分产业专业合作社,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信息共享和生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组织企业和农户开展订单式花卉生产,提升花卉产业整体水平。
——完善社会化管理体系。鼓励科研院校、咨询中介机构和花卉企业开展市场调查与产业研究。加强花卉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培训和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花卉产业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完善全省花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福建,带动全省花卉研发、生产、流通等产业链优化升级。
——积极推进花卉企业上市。当前中小企业上市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充分利用企业发展的优势,积极推进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具备或基本具备条件的花卉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资本运作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区域布局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与物种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将全省花卉产业分成三大集群九个产区,即南部地区花卉产业集群、中东部沿海地区花卉产业集群和西北部山区花卉产业集群。引导鼓励各种资源向优势产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建花卉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培育壮大潜力产业,挖掘开发地区特色,做到沿海山区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一、南部地区花卉产业集群
本集群包括漳州花卉产业区和厦门花卉产业区。本集群区域特色鲜明、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经营技术水平高、市场营销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漳州产业区重点布局在龙海市、漳浦县、南靖县、长泰县和龙文区,厦门产业区重点布局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发展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提高综合效益。
发展重点:漳州产业区重点发展水仙花、中国兰花(墨兰、建兰)、榕树盆景等传统特色花卉,蝴蝶兰、杂交兰、红掌、一品红等时尚盆花,金线莲、铁皮石斛等食药用花卉,赫蕉、鹤望兰、富贵竹等热带切花与切枝花卉,桑科榕属、棕榈科海枣类以及秋枫、桃花心木、串线柳、风铃木、火焰木、青皮木棉、铁刀木等热带亚热带绿化苗木,马拉巴栗、幌伞枫、金钱树等室内荫生观叶植物,仙人球、虎皮兰等多肉多浆植物的生产与加工,以及园艺设施设备、园艺资材与赏石业。厦门产业区重点发展菊花、鹤望兰等鲜切花,蝴蝶兰、杂属兰等花卉种苗,龙舌兰科、天南星科等观叶小盆栽,凤凰木、三角梅、黄花槐、大花紫薇以及棕榈科海枣类、蒲葵类等绿化苗木,薄荷、柠檬香茅、洋甘菊等香草植物,铁皮石斛、芳香樟等食用、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苗木的生产与加工,以及家庭园艺产品生产和园林设计施工产业等。
二、中东部沿海地区花卉产业集群
本集群包括泉州花卉产业区、莆田花卉产业区、福州花卉产业区和宁德花卉产业区。本集群市场经济发达,民营资本雄厚,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特色产品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泉州产业区重点布局在晋江市、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和洛江区,莆田产业区重点布局在仙游县、城厢区、涵江区和秀屿区,福州产业区重点布局在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晋安区和马尾区,宁德产业区包括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周宁县和屏南县。
发展战略:推动集聚整合,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重点:泉州产业区重点发展花卉组培苗,天南星科、凤梨科、龙舌兰科等盆栽花卉,桑科榕属、使君子科榄仁类以及黄花槐、台湾栾树、山茶、木棉、盆架木、洋紫荆等绿化苗木,榕树类、松柏类树木盆景,金线莲、铁皮石斛等食药用花卉,以及水生花卉、水培花卉等的生产与加工,花盆、花器等园艺资材的生产、园林设计施工产业、观赏鱼产业、赏石业等,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莆田产业区重点发展黑松、建茶、木麻黄等树木盆景与榕树类、樟树类、桂花类等乡土绿化苗木;福州产业区重点发展异叶南洋杉、小叶榕等树木盆景,蝴蝶兰、中国兰花(建兰、墨兰)、一品红等时尚盆花,文心兰、菊花等鲜切花,榕树类、桂花类、松柏类、观赏竹类以及芒果、白兰、洋蹄甲等绿化苗木,茉莉花、白兰花等工业用途花卉的生产与加工,以及家庭园艺产品生产、花卉休闲旅游业、园林设计施工产业、观赏鱼产业、根艺产业等,通过兼并、合作,改变小而散的产业格局;宁德产业区重点发展高山杜鹃、彩色马蹄莲等冷凉型盆花,百合、彩色马蹄莲等种球,香石竹、唐菖蒲、满天星等温带切花,树石盆景以及樟树类、桂花类、山茶类、木兰类等乡土绿化苗木、花卉休闲旅游业与根艺产业。
三、西北部山区花卉产业集群
本产业集群包括龙岩花卉产业区、三明花卉产业区和南平花卉产业区。本集群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但产业基础薄弱。龙岩产业区重点布局在漳平市、连城县、武平县和新罗区,三明产业区重点布局在三元区、永安市、清流县、明溪县、沙县、将乐县和大田县,南平产业区重点布局在延平区、武夷山市、邵武市、顺昌县、浦城县和政和县。
发展战略:发挥区域优势,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重点:龙岩产业区重点发展杜鹃花、中国兰花(建兰、寒兰)、蝴蝶兰、君子兰、富贵籽等时尚盆花,桂花类、樱花类、罗汉松类、山茶类等乡土树种,非洲菊、唐菖蒲、百合、玫瑰等鲜切花,金线莲、铁皮石斛、木槿等食药用花卉的生产与加工,以及花卉休闲旅游业。三明产业区重点发展现代月季、非洲菊等鲜切花,中国兰花(建兰)、红豆杉等盆栽花卉,罗汉松类、桂花类、紫薇类、槭树类、山茶类以及枫香、红枫等乡土绿化苗木,蓝甘菊、迷迭香、月桂等香草植物,草珊瑚、金线莲、铁皮石斛、金银花等食药用花卉的生产与加工。南平产业区重点发展百合切花,中国兰花(寒兰、建兰)、观赏蕨等盆栽花卉,丹桂、茉莉花、萱草等食用、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桂花类、香樟类、杜英类、木兰类、樱花类等乡土绿化苗木的生产和加工,以及花卉休闲旅游业、根艺产业等。
第四章 建设重点
围绕提高花卉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花卉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花卉业的步伐,推动花卉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完善。
一、花卉产业提升工程
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能力、生产能力为目标,整合组建若干个花卉研发机构和平台,完善品种引进、选育、推广体系,建设一批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加快名优新花卉品种的开发和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
依托省内主要科研单位及部分龙头企业现有的花卉种质资源库,以传统名花、时尚盆花、室内荫生观叶植物、鲜切花、球根花卉、绿化苗木、食药用花卉为重点,新建或扩建一批全社会共享的福建特色优势花卉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种质资源3000~5000份,并对品种或品系进行整理和系统研究。
(二)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机构建设
整合科研力量,组建福建省花卉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野生观赏植物种质创新平台及福建省特色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期)等省级花卉研发机构,鼓励花卉科研院所和花卉龙头企业,独立或联合建设花卉新品种研发中心和新品种测试、示范与推广基地,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集中扶持10~15个企事业单位,每年开发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推广10~20个(项)花卉新品种以及节水灌溉、容器种植、设施栽培、循环利用、复合经营等新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
(三)花卉种苗生产基地建设
结合区域布局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花卉重点产区扶持建设一批鲜切花、传统名花、时尚盆花、室内荫生观叶植物、乡土绿化树种、食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种苗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主要鲜切花种苗自给率达到30~50%,鲜切花栽培品种每3~5年更换1次,其它花卉品种每5~6年更换1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需求。
二、现代花卉生产示范工程
以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花卉产业为目标,通过新建、改建花卉生产设施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花卉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花卉生产专业县(市、区),使之成为全省花卉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一)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县(市、区)建设
以现有花卉种植面积万亩以上或产值5亿元以上的县(市、区)为基础,按照强化基础设施设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做大做强现代花卉苗木产业的要求,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设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县(市、区),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争取到2015年,花卉(市、区)专业县的花卉产值占全省花卉产值的一半以上。
(二)现代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栽培、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设20~30个以龙头企业为主,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将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范围从2010年的龙海、漳浦等7个县(市、区)扩大到全省花卉产业重点县(市、区)及设施花卉生产重点县(市、区),年建设面积扩大到40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善道路、排灌、温室大棚等生产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耕作、播种、喷滴灌、病虫防治等育苗设施装备,以及进出口检疫除害处理设施建设等,推广设施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等。
(三)出口花卉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出口花卉重点产区逐步建立优势明显、特点突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出口花卉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出口带动,不断增加优质品种、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到2015年,力争花卉出口额较2010年翻一番,达1亿美元;到2020年,力争再翻一番,达到2亿美元;培育10~15个实力雄厚的出口花卉企业集团,建成5~6个各具特色、具有较大规模的出口花卉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包括产品研发、种苗(球)繁育、种植加工、包装运输、物流配送、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在内的出口花卉企业及产业群。
三、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梯度分布、内联外引”的思路,逐步建设覆盖全省和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花卉流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在全省九个设区市至少新建或改扩建1个花卉专业市场,近期重点是扎实推进荷兰荷兰花荷花卉拍卖市场亚洲鲜花植物拍卖中心项目,促进漳州? 海峡西岸花卉世界和清流鲜切花场地批发市场建设,支持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花卉消费市场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区域集散市场和城乡消费市场及一批与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相配套的物流企业,使全省形成较为完整的花卉市场销售物流网络。同时,扶持一批企业从事花卉连锁配送、电子商务业务,实施和推广连锁经营、鲜花速递、网上购花等,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损耗,提高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花卉产业链延伸工程
花卉精深加工、花卉休闲旅游、花卉园艺资材与设施设备都是花卉产业链的重要组成环节。
(一)食用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利用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金线莲、铁皮石斛、金银花、茉莉花、百合等食药用花卉和白兰花、蓝甘菊、草珊瑚、野牡丹、红豆杉、玫瑰、石蒜等工业用途花卉,加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设一批食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生产加工基地。重点扶持10~20家生产加工企业,开发花卉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天然色素、工艺花等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省食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产值占全省花卉总产值1/3以上。
(二)花卉休闲旅游基地建设
依托我省旅游线路布局,开发建设10~20家集花卉生产交易、经贸往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花卉主题观光园或旅游观光线路,研发、展示和推广家庭园艺产品,发展花卉休闲旅游业,挖掘花卉文化内涵,引导花卉消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三)花卉设施设备与园艺资材生产基地建设
重点扶持发展10~20家花卉设施设备制造与园艺资材生产企业,加强本土化温室设备、容器育苗设备、园林器械以及灌溉管网、遮阳网、花盆花器、栽培基质、花肥花药等花卉资材的研发和生产,提高花卉苗木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
(四)花卉文化创意活动基地建设
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中国福建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支持花卉主产区举办以铸品牌、拓市场、促发展为目的的专题花卉展和花卉文化节,鼓励和支持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花卉科普实践基地,支持建设南靖兰花博览园、浦城中华丹桂博览园、将乐紫薇文化博览园等,创建花卉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
五、闽台两岸花卉合作交流工程
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把握ECFA实施机遇和用好中央赋予福建的先行先试政策,充分挖掘我省现有的漳浦、漳平、仙游、清流、福清、惠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潜力,认真贯彻实施《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各项惠台惠农政策,完善服务保障工作,重点推进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洋兰产业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台湾花卉企业和花农入驻台湾农民创业园,并扎根创业,与我省花卉企业共同开拓国际花卉市场。
六、社会化服务工程
(一)省级优势花卉龙头企业建设工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知名花卉企业落户福建,并通过加强联合,改组、改制、改造组建一批融生产、开发、推广、运销、施工、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争取在规划期内,培育5~10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花卉苗木大型企业、20~30家产值超亿元的花卉苗木生产龙头企业,5~10家产值超10亿元的园林施工企业、20~30家产值超亿元的园林施工企业,5~10家产值超亿元的花卉设施设备与资材生产企业,2~5家花卉园林类上市公司。
(二)省级示范性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
扶持建设10~20个带动力强的省级花卉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经营”五统一模式,规范运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农户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营销等方面需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技术培训、品牌营销、服务平台建设等。
(三)省级花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个覆盖到各级花协、各类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中型花卉市场,运作规范的省级花卉信息收集网络,使之既能满足统计工作需要,又能为花农和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交易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保障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省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花卉苗木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壮大林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省的突破口,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区域布局和建设目标,加大对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扶持,着力提升花卉苗木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二是要研究制定促进花卉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要在花卉重点产区设立花卉产业园区,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进入花卉产业园区聚集发展,鼓励生产者投资建设生产设施和长期经营;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花卉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花卉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利用多种项目和资金,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做大做强现代花卉产业。三是要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构,恢复省林业厅花卉管理办公室,配备相应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花卉产业重点市、县(区)要设立花卉管理办公室,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确保我省花卉苗木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二、财政支持保障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资金投入是保障。各级政府应将扶持花卉产业发展资金纳入各级财政正常年度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预算,重点用于扶持花卉生产设施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花卉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和人才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等;加大对重要花卉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花卉苗木新品种引进、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花卉种苗基地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对选育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品种,或者解决公益性关键性技术的单位与个人,要给予奖励。继续实施现代农业(花卉)项目,并将项目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全省花卉产业重点县(市、区)及设施花卉主产县(市、区)。要将花卉企业与农户建造生产温室、大棚,购置育苗机械、喷灌机械、施肥设施等纳入农机补助。各级政府要积极扶持花卉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制定、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培训、组织交流和展览展销等活动。
三、科技支撑保障
整合组建若干个省级花卉研发机构,制定重点科研攻关计划,强化产业关键技术与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引、创新和推广应用,实行产学研结合,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建立健全国家、企业、个体相结合的花卉科技研发体系。鼓励和支持重点花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围绕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制定主要花卉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加工、包装、冷储、保鲜技术标准,温室大棚标准以及花药、花肥、基质质量、包装材质等级标准等。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健全和完善花卉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设立质量监测机构,健全花卉质量认证、标识、产品质量信誉认可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重点花卉生产区域的环境、土壤、水质、能源消耗监测和专用花药、专用花肥、基质、温室设施等的质量监测。支持各级政府和企业申报全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特优花卉原产地及品牌认证与保护工作,促进花卉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队伍保障
建立和完善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分层次、分地区有序开展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的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机制,完善培训政策,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花卉苗木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到龙头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规模种植户、专业合作社骨干、花卉行业管理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花卉事业的人员,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花农队伍。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和科普基地,并向在校大中小学生开放,培养花卉事业接班人。
五、社会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行业秩序和市场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保护生产、经营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花卉新品种审(认)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种子